假货屡禁不止,淘宝打假为何这么难?
发布时间:[2017-03-07]分类:热点新闻
淘宝假货多已不是新鲜话题了,假货屡禁不止,淘宝打假为何这么难?
一、线上售假,根源在线下
线下假货源源不断地从小作坊、黑工厂中产出,像雾霾一样从四面八方袭来。
两年前,阿里曾发布会打假报告,数据分析显示,近9成的电商售假团伙来自十个区域,前3大区域分布在珠三角、长三角、东南等地,这些窝点,原本就是线下制假售假的高发地带。
现在,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,阿里可以尽力将假货隔绝在平台之外,截止2016年8月,12个月内阿里主动防控系统拦截了3.8亿个假货产品页面,但没有执法权的阿里,无法去彻底清理线下的造假窝点,更无法阻止制售假在线下的泛滥和平台间的流窜。
二、司法心太软,惩罚不到位
售假造假在中国更为猖獗的另一原因,是中国司法制度的不完善。
以阿里巴巴的数据为例:2016年全年,阿里巴巴平台治理部门共认定和处理制假售假案件线索4495条,案值均高于目前刑法所规定的5万元起刑标准。执法机关接收线索1184条,截至目前通过公开信息能够确认已经有刑事判决结果的仅33例。制假售假受到刑事处罚的比例不足1%。
所以,淘宝打假再花20亿,再用4000人打假,如果司法制度不健全,惩戒措施不到位,售假造假的源头也难以遏制。
而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上,目前中国法律是从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结果,来量刑和处罚,这样的法律设定,导致司法机关作茧自缚,因为很多造假导致的损失涉及到众多消费者,难以统计,所以只有只有极少数造假售假者受到实刑处罚。
阿里巴巴曾抽取33份制假售假案件的判决书显示,已判决案例涉及47人,其中判缓期执行的有37人,比例高达79%。
造假售假的高收益,以及法律制度缺失导致的低风险和低惩戒,让售假造假者变得有恃无恐。只有让售假造假者倾家荡产,让惩戒的风险和损失远大于售假造假的营收和暴利,才能从法律层面实现对售假造假的威慑力。
在整个造假售假的链条中,消费者、品牌商、平台无一不是受害者。淘宝打假,是马云和阿里的责任;但是彻底打假,却仰仗于司法制度的完善。没有彻底杜绝假货,与其说是阿里不给力,倒不如说是司法制度不完善。
推荐阅读:
电话咨询
免费试用
预约演示
价格咨询
获取方案